让别人去成功--职场中要学会“成人之美”
这位安老兄大概是疯了吧?这年头儿的人,自己追求成功尚且忙不过来,哪里还有闲工夫考虑让别人去成功呢?能够不在别人追求成功的路上给布陷阱、使绊子,就算是好人了。如果能像雷锋同志一样,能在别人碰到困难时伸出热情之手帮人一把,那就是“高风亮节”了。怎么可能要大家置自己个人的成功于不顾,而去让别人成功呢?——见此题目,可能有许多人会这样想,这样说。
然而此言差矣!正是为了自己的成功,所以才要考虑如何让别人去成功。因为无数的管理实践证明:只有让别人成功,才是自己走上成功之路的捷径。
例如:作为工作团队中的普通一员,你只有通过团队的成功来获得个人的成功。毕竟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很少有全凭个人单打独斗即可成就事业的职业存在了。即使如医生、律师、会计师等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职业者,现在也多以医院、诊所、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工作团队的形式存在于社会。而很难设想,在一个失败的工作团队中,会有成功的个体存在。那么,如何才能让整个工作团队获得成功呢?显然,只有让自己的伙伴、同事都成为成功者,才能打造出一支成功的团队,从而才会有自己个人的成功。
我们平常经常念叨要发扬“团队精神”,但究竟何为团队精神,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和研究,其实最重要的团队精神,就是要提倡和强调:每个人都有帮助自己伙伴成功的责任和义务。而在现实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却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往往因片面强调“竞争”,致使员工一心追求个人的成功而不惜以邻为壑,结果是极大地损害了团队的整体战斗力,最终也阻碍了自己的成功之路。这不能不说是因片面理解竞争精神所造成的重大负面效应。
同理,作为工作团队中的下级,你也有帮助上级领导获得成功的责任和义务。这绝对不是提倡“拍马屁”,因为同样很难设想,一个失败的上级领导者会带出一支成功的工作团队。即使对那些仅以获得提拔作为成功标志的“官迷”们也是如此。须知只有你的上级因获得成功被提拔到更高岗位之后,你才有可能得到“接班”的机会。如果你为了个人提升而与上级领导捣蛋,那么即使把他整得灰头土脸,乃至于把他整垮,他的位子也绝对轮不到你,必然是从其他部门再调来一位新领导继续压在你的头上。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接班人从来不会在一个失败的工作团队中产生。而任何一位明智的管理者,也绝不会允许有这种下级颠覆上级的现象存在。所以你如果觉得自己的上级挡了你上进的路,而你又不愿(或他不值得)辅佐他成功,你可以选择离开,但切记不可捣蛋。
最要紧的,是作为工作团队中的上级领导,必须把让自己的下级成功作为最重要的工作职责。因为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并不承担直接导致效益产生的具体工作任务,你能否取得成绩完全取决于你的下级的表现。只有你的下级都成为成功者,你才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反之,如果你的下级都是失败者,你也必然是一个失败的管理者。所以管理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你的下级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确保他们能获得成功。
可惜如此浅显的道理,很多现代管理者在所谓的“实现个人价值”等西方管理理念的影响之下,渐渐变得有些不明白了。可以看一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的“劳动模范”都是些什么人?是小木匠李瑞环,是技术革新能手倪志福,是掏粪工人时传祥、退休工人老孟泰、纺织工人吴桂贤、郝建秀、赵梦桃……都是些战斗在基层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再看看近二十多年来“荣获”劳动模范称号的又是些什么人,不是厂长经理,就是总裁董事长,基本上都是些上层管理者。如此“天翻地覆”,实在令人有哭笑不得之感。试想作为一个管理者,你能领导一大批“先进”、“模范”该有多光彩,岂非显示你自己更先进、更模范?现在可好,您自己亲自当先进而领导一大批窝囊废,又有何光彩可言?“评先进”、“选模范”本来就是管理者手中用以激励下级员工让他们去争取成功的有效工具,现在却成了管理者自己“哄”自己玩的玩意儿,岂非滑天下之大稽?
再看看古今中外“高级管理者”中那些著名的成功者,又有哪一个不是通过让他人成功而获得自己的成功呢?天纵英明智慧绝伦者固不必说,即使如地痞流氓刘邦、织席贩履之徒刘备、乳臭未干小儿孙权、讨饭的和尚朱元璋,不是也都借助于张良、韩信、萧何、诸葛亮、周瑜、刘伯恩等别人的成功而使自己名垂青史了吗?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成人之美”。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将欲翕之,必姑张之;将欲去之,必姑与之;将欲夺之,必姑予之。”“以不争为争。”这就是所谓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下基”而“大者宜为下。”可以说,通过让他人成功而使自己获得成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也是中国特色用人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那些只知弱肉强食以力服人胜者通吃的人所难以理解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因此,我们今天在努力学习西方文化的竞争精神、努力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对自己祖先的绝顶智慧稍加重视一点、学习一点、领会一点,适当地考虑一下如何让别人去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