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津欣:路阻且长,行者方至
刘津欣 武汉大学2011级化学基地班本科、2015级物理化学专业硕博连读生、2020届毕业生,研究方向为二维材料的可控生长。从初入学时的迷惘,到业余科研的转折,再到开挂的人生起航,科研路上的他披荆斩棘,厚积薄发。他在二维材料的可控生长研究中取得的系统性创新性成果将极有望推动“人工订制”低维材料的工业化批量生产进程。2019年至今,以一作及共同一作身份在材料领域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6篇SCI论文,包括1篇Nature Materials和2篇Advanced Materials,研究生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0篇,个人总影响因子超过120。 |
刘津欣,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11级化学基地班本科、2015级物理化学专业硕博连读生、2020届毕业生,研究方向为二维材料的可控生长。2019年至今,以一作及共同一作身份在材料领域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6篇SCI论文,包括1篇Nature Materials(IF = 38.887)和2篇Advanced Materials(IF = 25.809)。他在研究生期间一共发表SCI论文10篇,个人总影响因子超过120,其中5篇影响因子大于10,累计参与发表论文近20篇。曾获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二等奖”和“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作为团队成员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在2019年中德双边二维材料研讨会中做英文主题报告并作为会议主席主持了部分报告。他所发表在iScience上的论文入选了Cell出版社2019年中国区的年度论文。
初入校园时的迷惘。“我生长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下,但是比起佛学,我却更加崇尚科学”,2011年,刘津欣考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进入化学基地班学习。然而,即便是抱着一颗“求科学”的心踏入珞珈山,初入校园时的他却是懵懵懂懂的,轻松自在散漫充斥着他的求学之路。前三年的本科时光都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时间和精力都被消耗在了漫无目的的日常中”。
业余科研带来的转折。改变始于大三上的学期末。一边幻想着模糊的未来,一边愁苦着迷茫的打算,他终于准备去面对一个化院本科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加入实验室开始业余科。其实这个时候,2013年末,石墨烯研究“风头正盛”,只是当时还不知科研为何物的他却并十分清楚。他在一位年轻教授的研究背景里看到了这个似乎熟悉其实却全然陌生的名词,莫名对“二维”这个意如其名的术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由此加入这个陪伴了他目前人生四分之一时光的大家庭,开始了一段漫漫的研究之路。
并不平坦的新生之路。实验和讨论是沉重的,懒散和拖延总是会攻破防守,不期而至。关键是这个刚刚走上科研之路的小白犹如无头苍蝇一般,费力扑腾,却不得要领。他经历过刚接触仪器时的欣喜、公开演示的紧张、拿到结果的兴奋,更经历过奋力实验后的疲累、放弃课题的颓废、受到批评的羞愧。所有的磨练,让他终于能够体悟到导师那令人耳朵起茧的提醒,“多动脑,少动手”。终于,他不再会因投稿被拒而倍感失落,他开始平静地接受努力后的结果,他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不同于常人的想法、有了让自己兴奋的发现。路不平坦,跨过崎岖,回头看,灯火阑珊。
开挂的人生起航。经过几年的磨练,他逐渐对开展新课题有了灵敏而准确的判断,总能很快找到突破口。他以直接生长带隙可控的二维单晶为主要研究目标,利用液态玻璃对反应物的吸收作用提出了基底陷阱策略,实现了全部为直接带隙的严格单层二维晶体的生长。利用液态玻璃在低浸润基底表面的自发形变过程提出了球径工程策略,实现了带隙大小精确可控的二维晶体的直接生长。他提出的给电子掺杂的策略,实现了晶格形变晶体的永久均匀稳定。他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系统性的创新性成果,将极有望推动“人工订制”低维材料的工业化批量生产进程,加速它们的实际应用发展。他在固态物理和晶体生长等材料交叉也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喜欢聚焦于实验过程中那些不同寻常的现象,然后提出一些吸引人的新颖想法,大胆假设、小心论证……他还是一个十分好学的学生,仪器表征、软件使用、数据处理、思路整理、文章撰写等等他无一不通,软硬实力皆备,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他的导师付磊教授眼中的刘津欣是这样的。
科研之路虽布满荆棘,但更多的是需要不断地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博弈。心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这是他能披荆斩棘、一路前行终获累累硕果的关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句他从高中开始就知道的诗句,科研之路注定崎岖且漫长,“我从未后悔,并且会穷尽一生去感受”。